新疆一载 收获点滴
——815地质队新疆地质找矿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815地质队进疆开展地质找矿的第二年。根据年初制定“以申报探矿权求发展、以社会地质求生存”的工作思路,815队新疆地质勘查院经过近一年的艰辛努力,取得了点滴收获。
一、利用冬季休整时机,积极做好出队准备
鉴于新疆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每年仅有5-10月份能出野外开展地质找矿工作,815队新疆地勘院利用去冬今春休整时机,一是加强对2009年进疆所收集的相关地质资料进行了熟悉和研究,在局新疆分院的指导下,初步完成了“新疆富蕴县加波萨尔铜矿预查”和“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塔克台铜多金属矿预查”2个探矿权报件资料准备工作;二是广泛收集各类涉疆地质资料,网购了《中国新疆及邻区大地构造图》、《中国新疆铜矿床》等专业技术资料,组织队员认真学习和研究,提高对新疆地质找矿工作的新认识,以期运用找矿新理论和典型矿床成功经验指导在新疆开展找矿工作;三是根据新疆地质找矿工作需要,调整和充实了新疆地质找矿技术力量,并于4月份出队到达新疆。
二、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合作开展地质找矿工作
4月下旬到达新疆后,正值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召开“2010年地质勘查项目专项检查”工作会议,通过以会代训和地方新近出台相关行业政策文件学习,对新疆当前地质工作现状和今后地矿工作政策有了深入了解,针对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为整顿地勘市场秩序而暂停申报探矿权的特殊情况,815队新疆院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将原以“申报探矿权为重点”转移到以“拓展社会地质市场为主”上来。
通过多方联系,虽从疆内相关地勘单位获得了社会地质项目信息,但由于项目地处南疆昆仑山海拔3500米以上山区,考虑到队员刚进新疆无高寒山区野外工作经验以及体质、耐力、安全等因素,不得不主动放弃。面对年初新疆地勘市场调整整顿的不利局面,815队新疆院及时调整工作部署,为年度后期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积极参与局新疆分院项目工作,努力熟悉新疆地质情况。面对新疆地矿工作政策调整,为使队员尽快适应新疆野外地质找矿工作环境,在局新疆分院的帮助下,815队新疆院及时将人员分散编入其野外各地质组参与项目工作,自4月底至8月中旬先后参与了富蕴县杜居两、布尔津县科克森套、额敏县阔吕多年苏铜矿普查及外委中冶地西北公司木垒县铜多金属矿预查、铜陵有色集团尼勒克县卡哈耐铜矿普查等多个项目的地质填图、化探扫面和物探电法、磁法工作,使队员的技术工作能力和野外适应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是尝试承接社会地质项目,锻炼自我生存能力。为锻炼独立开展项目野外施工组织生产能力,在局新疆分院的支持下,815队新疆院自8月中旬起承接了沈阳某公司富蕴县喀拉通克铜多金属矿普查1/万磁法扫面任务。该项目分东、西2个矿区,面积共计58.5km2。经精心组织和队员们的连续奋战,用时一个半月,全面完成了野外工作任务,获得业主和甲方的良好评价。
三是共同合作,深入罗布泊地区开展项目工作。10月份,新疆野外工作即将收队之际,局新疆分院获得一社会地质项目信息——万振集团需在吐鲁番市鄯善县开展地质找矿工作,在局新疆分院组织协调下,815队新疆院和811队新疆分队,三个单位共同承担了项目施工任务。万振集团项目勘查区分布于罗布泊及外围地区,6个项目共计138km2,主要任务是开展1/万地质填图、磁法扫面和1/2.5万化探扫面,任务甚为艰巨。罗布泊地域常年缺水少雨,年降雨量不足30毫米,气候极度干燥,自鲁克沁镇向南深入,车行8、9小时,荒无人烟,所见之处不是大片的沙漠戈壁,就是耸立的基岩荒山,工作环境十分艰苦。三个单位14名队员,在局新疆分院张来林总工带领和811队、815队新疆院负责人的协同下,努力克服缺乏生活用水、饮食补给困难和与世隔绝的心理压力,连续工作20多天,较好地完成了野外工作任务,11月初安全返回乌鲁木齐,为今后在“无人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此外,815队新疆院在高度重视在手基础资料研究、谋划下步靶区选点和立项工作的同时,结合安徽省援疆建设重大项目工作需要,主动派员参加了和田地区皮山县矿产资源勘查规划编制项目工作,以期为今后进疆开展地质找矿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许仙龙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