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
- 发布日期:2016-10-20
- 作者:管理员
- 阅读次数:
次
-
分享:
从接到组织上通知,安排我到枞阳县开展驻村扶贫那一刻起,我的心情就久久难以平静。一是要回到家乡工作三年,天天可以和乡亲们在一起,能为家乡做点事让我激动不已;同时又在考虑我能否做好扶贫工作,能顺利完成组织上交给我的任务吗?
2016年4月15日,在市委召开的全市脱贫攻坚大会后没过几天,我队党委书记和镇上领导把我送到了村里,在村二楼会议室与村两委召开了第一次扶贫会。自此以后的几个月时间以来,我闻着熟悉的乡土气味,听着熟悉的乡音,走在熟悉的田间小道上,思考着如何为乡亲们寻找脱贫的“钥匙”。
重建坍塌的生活信心
钱霞红,今年41岁,是我单位的结对帮扶贫困户,有一儿一女,女儿13岁,儿子7岁,因夫妻感情不和,妻子于去年离家出走。在我们到他家走访的第一天,院子门是开着的,家里静悄悄的,“霞红啦,霞红”村干部喊了几声,没过几分钟,一个满脸憔悴的男人走了出来,应声到:“可有什么事?”“家里小孩呢?”村干部又问了一句?!霸诼ド??!闭飧瞿兄魅艘涣趁H弧U馐蔽颐强吹搅艘桓龉庾牌ü珊徒叛镜男∧泻⒋勇ド吓芰讼吕?,瞪大眼睛看着我们,一言不发。在厨房里,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背对着我们也没有说话。我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个家里给人一种压抑,冷冰冰的感觉,缺少一种家庭应有的温馨气氛。村干部把我们的来意告诉钱霞红以后,本人还是比较冷漠,在我们对他家的一些情况作具体了解时,基本都是问一句答一句:两层楼房是2001年建的,一直在江苏太仓从事油漆工,女儿在那边上的小学,家中有两亩多农田,自己不种,一家人身体都还好……通过我们双方的简单交流,我们发现由于妻子的离开对他的打击,使他对生活已经失去了希望,甚至不准备给两个孩子上学了,房子在,心已经塌了。对这一户该如何帮扶?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我的眼前。思前想后我认为只有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把贫困户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把贫困户当成自家的人才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经过我与村两委和包户干部的多次研究,我们认为必须先让钱霞红从感情的阴影中走出来,重建对生活的信心,然后尽快安排孩子上学,同时鼓励其从事自主经营特色种养殖项目解决生计问题。经过多次用乡音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以后,在乡亲们共同的努力下,亲情和友情的感化显现出了效果,渐渐的,钱霞红的眼神里不再有冷漠和无助,对生活逐渐有了信心,目前已安置女儿在合肥读书,儿子在村里上小学,计划下半年利用家里的猪圈养殖四头生猪,还在村里干起了油漆老本行。
寻找致富带头人
一个乡村的经济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到村里没有多长时间,在与老乡的接触中我认识了钱家红,一名五十出头的村民,他不是贫困户。在交谈中,我得知了其在外打拼多年,从事过砖瓦匠、毛线加工、营运行业,前些年开起了挖掘机,近两年回到了村里,想在农业方面有所发展。钱家红得知我是驻村工作队长又是老乡,喜欢和我闲聊,在一次闲谈中,钱家红偶然跟我提到了他去年专程到江西德兴市一葛根基地跑了一圈,经过一年多对葛根种苗、生长周期、种植技术以及销售环节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后,决定在家乡种植葛根创业,而且今年年初已种植了40亩葛根正在进行试点,计划明年流转更多的土地种植。听到这里,我眼前豁然一亮,这不就是典型的特色种植吗?现有扶贫政策里不就是有“基地+农户”的模式吗?如果能把葛根种植在村里推广,带动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发展,那可是天大的好事呀!前几次这个钱家红可一点都没提?下午我就和村干部赶到了葛根种植基地。在田埂旁,我和钱家红算起了经济帐:算上种苗、土地流转、以及整个化肥和人工除草等每亩投入费用在3000元左右,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鲜葛根每亩纯收入在3500元至4000元之间。如果把葛根加工为葛粉,估计每亩纯收入在8000元左右。我把在村里培育葛根种植的想法及时与村委进行了沟通,大家认为该项目经济效益较为可观,只是碰到极端恶劣天气也存在减产的风险,但总体风险可控,最后一致决定对该项目进一步关注。之后我与钱家红又进行了多次交流,我发现他是有思想、有行动的人,做事情不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是经过慎重思考,有板有眼的。钱家红遇到问题和困惑时经常给我打电话,我也是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在对他宣传了县里的有关产业和扶贫政策后,他本人表示愿意为贫困户提供种苗,提供技术和负责销售,也同意安排有就业需求的贫困户就业。在村委和我的共同努力下,并经村民代表在会上正式研究后,村里最终将葛根种植项目作为民胜村的“一村一品”向镇上和县里上报,县有关部门也专程到基地进行了考察。目前,钱家红已办理了家庭农场《营业执照》,申报了“康民”牌使用商标注册,下一步将按照申报绿色食品和对食品进行深加工的要求配备各类设备、库房、技术人员,最终还要加工成葛根粉丝、葛根粉条……前几日,上海那边有商家已经传来要订购葛根的好消息。我坚信,钱家红的家庭农场一定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民胜村的“葛根梦”也一定会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对于我来说,“真情”中还有一份沉甸甸的乡情。(丁晖 供稿)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