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潘克标,男,1941年生,马鞍山市人。1963年在四川力马河镍矿工作,1973年调入808地质队,1994年在综合地质大队退休,2000年第一部著作《天国之梦》完稿,2011-2014年陆续完稿《辛亥革命百年祭》、《逍遥集》、《拾贝集》、《话说江东》等书。
5月下旬,综合地质大队的干部职工均收到了《话说江东》一书,当大家得知作者逍??途褪歉枚油诵莸刂使こ淌ε丝吮甑氖焙?,惊讶之余,纷纷表示称赞和敬佩?!痘八到芬皇榇永返慕嵌?,把江东几千年的风云变幻,用文字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尤其是利用详实资料对桃冲矿的发现、南山矿的兴衰、马钢的兴起等历史事件进行生动描述,再现了近代马鞍山市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部学习历史的乡土教材。潘克标年过七旬,依然退而不休,在文学岗位上潜心创作,这种“老有所为,老有作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少年时的文学梦
让潘克标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事,就是每到过年就能有新的墙画看,那是他念过几年私塾的哥哥买回来的,至今他还记得有一套16张连刊的太平天国历史故事墙画。正是这简单的几幅画,激发了他从小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当他还在薛家洼、三台小学上学期间,便显示出了过人的写作天赋,作文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并被当做范文在全班展示。在采石一中上学期间,他曾有《农民救人英雄》、《妈妈学文化》等新闻稿和文章在《马鞍山日报》上发表,这在当时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从此,他对文学创作有了追求和梦想??墒掠朐肝ィ醒П弦岛笏既×寺戆吧绞懈痔?,后又考进长春冶金地质专科学校,从事的是与文学无关的地质找矿工作,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文学的探索。在长春冶金地质学校上学期间,凭借出色的写作能力,他被选为学生会墙报主编,课余时间就泡在图书馆,因为那里不仅有专业书籍,更有大量他喜爱的历史图书。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文学营养大餐,期间的锻炼和阅读为他后来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献身地质事业31年
1963年,潘克标从长春毕业被分配到四川会理县的力马河镍矿从事坑道地质编录及放矿配矿工作,后被调入湖南省609地质队从事地质找矿工作。此时的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最喜爱的还是读书,并将对历史探索的劲头用在了工作上。
在矿上工作期间,他为采样工研究的喷雾防护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609队寻找镍矿期间,经野外实地工作,发现当地地表构造发育,且构造带中见矿化现象,他突破常规沿矿体走向追踪矿体的思路,大胆提出沿构造来找矿的想法,后经验证确有新的发现。
在四川工作10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潘克标调回马鞍山,来到808地质队,由于马鞍山钟姑铁矿找矿模式和找镍矿完全不同,他拿出善于学习、肯钻研的精神,从头认真学起,初步掌握了找铁矿的基本规律。在分析资料时,他发现前人对地质填图有空白,提出了做姑山—青山北的1/10000填图的申请并参加填图工作,每天早出晚归,跋山涉水,同组的很多年轻人都吃不了苦退出了,但他凭着一股对地质的热爱,一直坚持着。正是这次填图,校正了青山地区部分岩层定性的错误,在新桥还发现了低品位陶村式铁矿,打破了宁芜断层带西边无矿的定论。
小九华采石场是潘克标家到钟山队部的必经之路,一天,他路过采石场时偶然发现了一块发绿的石头,凭借着地质人的特有敏感,他捡起来仔细观察,发现石头上呈现的绿色是铜的孔雀石化,便带回队部化验,化验结果显示含铜4.8%。虽有样品佐证,但由于采石地区大面积都是象山群沉积砂岩,多数人认为该区域不符合成矿条件。他坚持在该区立项,带领3个人,吃住在采石附近,每天上山仔细勘查,摸清了山上前人留下的数十个采矿坑洞,还采集到一块含金量达35克/吨的样品。该地区后经勘探验证,查明金矿一处。因这次找矿特殊贡献,他被提前评为地质工程师。
圆梦在退休之后
1994年,潘克标办理了提前退休,这时有许多小矿山老板前来邀请他去做矿山地质指导,面对每年数万元的收入和蕴藏在心底的文学梦,他毅然选择了后者。他在1991年至1995年任马鞍山市第五届政协委员期间,接触了到大量的珍贵史料,加上多年来约50余万字的读书文摘积累,为他提供了充足的创作素材。那些深藏在心灵深处的历史事件及人物呼唤着他,时刻提醒着他有件事要去做,那就是把它写出来。他深感时间紧迫,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书的筹备工作,老伴默默地支持他,主动承担了大部分家务。经6年的埋头写作,他终于完成了第一部作品《天国之梦》,又经10多年的坚持创作,陆续完稿《辛亥百年祭》、《逍遥集》、《拾贝集》、《话说江东》等书。
在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潘克标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就是把地质填图的原理和写书结合起来。他认为:地质填图就是把野外实地考察的资料,按地理坐标落实到一张图上,由点到面发现找矿规律;写书就是把平时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研究查实的资料,按历史事件、时间落实到一本书中,以澄清历史的本来面目。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用他的话来说,“读书要有自己的想法,那读书就是一种乐趣,如一味地跟着前人的思路走,那读书就成了一种负担”。
从行万里路,到读万卷书,再到自己出书,潘克标终向世人展示了他寻觅多年、梦寐以求的另类矿石,这是梦想的力量,更是地质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精神的生动诠释。(张定贵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