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北部的羌塘地区的高山峡谷中,近三年来,一小队人马常年手提地质锤,身背地质包,行走在高原深处。他们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无数的悬崖峭壁和河床岩石上,留下他们用力敲击印记。不用说人们也知道,他们是一群地质勘探人,郭继伟就是其中一员。
郭继伟脸庞黝黑,这是青藏高原的强紫外线留下的特殊抚痕。他话语不多,但声音洪亮,他说这是长年在野外工作由习惯而自然。8月7日,在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综合地质大队(马鞍山)的一间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最近才回到马鞍山家中的他。说起三年来援藏工作中有特色的经历,老郭记忆犹新。
老郭说,我属安徽省第四批援藏干部,2010年7月10日到达西藏,开始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我和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的另一名同志分别被分派到西藏自治区地勘局的西勘集团和地热队任专业技术干部,对口援助这两个地质单位。我们在拉萨作短暂停留后就奔赴西藏藏北地区从事矿产远景区域调查工作。
郭继伟说,西藏高原是祖国怀抱里一片最神奇、最美丽的土地。就拿查藏错湖来说,这个湖只是勘查区域中的一个很小的湖,在一望无际的藏北羌塘草原很不起眼,她既没有纳木错那湖宽阔博大,也不像色林错湖那样神秘莫测。2012年9月的一天,我们去查藏错矿调项目进行矿点调查。当晚我们住宿在湖边的查藏错铜铅锌多金属矿选厂招待所,这里海拔5000多米。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去娘热乡检查矿点。这个矿点是不久前刚发现的,名叫辛的-比弄铜铅锌矿化点,隶属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娘热乡,距娘热乡需北行20公里左右尚能到达。作业车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驶,有时又行驶在沼泽地和坝子上,特别是当车子行驶在陡峭的山坡上时,有点心有余悸。本来我们的住处和矿点的直线距离只有十来公里,可一条长长的山脉挡住了去路,为此,我们花了近一天时间绕行了100多公里才到达,所走路线是一个大大的“U”形。到了工地,我们抓紧工作,观察、测量、描述、采样等等,忙得不亦乐乎。在这里我们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即一个宽约1.5~2米,断续延伸近2公里的铅锌矿化带,并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
老郭介绍说,他们执行的这个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藏高原开展的矿产远景调查工作项目,总体目标任务:以铜、铅、锌、铁等为主攻矿种,,总费用1500万元,为期3年。大致查明工作区内铜、铅、锌、铁等矿产的区域控矿地质条件,圈定异常和矿化有利地段,并对调查区矿产资源潜力做出评价。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测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属藏北羌塘地区,行政区划隶属那曲地区的申扎县和日喀则地区的谢通门县及南木林县。测区横跨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北,海拔为4537-6171m,是世界公认的“生命禁区”。
老郭笑着说,有一次,我和一个叫江巴的藏族小伙子出去勘探,早上临出发的时候,万里无云,阳光灿烂??晌颐堑搅斯で院?,天色就暗了下来,乌云密布,开始下起了小雨。面对这种情况,要是在内地,必须马上返回,立即停止野外作业??墒窃谖鞑鼐筒荒苷庋?。等我们刚撑起了雨伞,太阳又出来了。于是,我们抓紧时间开始工作:观察、定点、描述、用掌上机录入、采样。正当我们紧张工作的时候,突然又下起了大雨,我们马上又得改穿雨衣。中午刚啃完馒头,又下起了冰雹,有鹌鹑蛋大小般的冰雹向我们劈头盖脸打来,我们猝不及防,赶紧到大石头下面躲一躲。刚走几步,突然又电闪雷鸣,这是很危险的,我们赶紧把掌上机、GPS和手机关掉,又把地质锤等铁器扔掉,否则有危险,等天气变好了再回来捡。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是藏族技术人员教的??碧角淙惶跫杩?,但也乐在其中。这里有星罗棋布的温泉,出水温度可达70℃。工作之余泡个温泉澡,便是大自然对我们地质勘探人员最好的犒赏。
说到援藏的工作成果,老郭说,我们的工作按项目总体设计书和年度工作方案的要求,共计完成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面积1748km2,采集水系沉积物测量样品7180件。加工样7180件,发现了新的矿化点3处。其中有一处宽200m、长约1~2km的黄铁矿化带,是我独自发现的,这些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靶区。目前,这个地区已发现了好的找矿前景,并转入到中央基金项目,为下一步的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摘自9月6日马鞍山日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