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圆满落幕了,华东冶金815队铜牌得主史树森载誉归来。
从电工岗走向钻探岗
史树森1972年出生,1996~2008年,从事12年野外电工工作,通过长时间学习、积累,2008年在辽河工地大口径项目任生产负责,2009年在马鞍山长江大桥工地任项目经理,2010年5月起,开始从事固体岩心钻探,并担任安庆市月山、铜陵市宝山等深部找矿工程项目经理。
单位的信任与岗位需要更加激发了史树森的奋斗激情。每当工作岗位变换,感觉自身知识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时,他就会充实相关专业知识。大家都承认,史树森的成功,聪明是一方面,他在工作之余付出的艰辛更加关键。他说,固体钻探涉机械、地质构造、岩体物理、力学性能、施工工艺等各个领域,自己是项目负责人,必须对整个施工环节了如指掌,才能管理好项目,适应岗位需要。
起初,史树森从专业人员那里借来《钻探工艺学》、《西方钻探》等大量钻探方面和地质专业方面的书籍。每当夜幕降临,他草草吃过饭,就一头扎进书本涉取营养,不停地摘录、剪贴、琢磨、求教。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翻烂过多少资料,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好奇心把他带上道儿
只要是接触过史树森的人都感觉到他极强的责任心和工作主动性。
2007年,815队刚引进KP3500型大口径工程钻机的时候,史树森还是一名电工,负责现场用电的技术与管理工作。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并不在他的工作范围,但他还是忍不住好奇,研究起了这个庞然大物。当时,这部钻机算得上是815队最先进的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很多技术一时难以掌握。史树森整天围着钻机琢磨,一个月下来,钻机的电路、液压、传动等几大系统的工作原理,他都摸得清楚,并能排除日常故障。结合实际工作,他还对该钻机不合理的部件和结构设计缺陷进行了优化改良。2008年5月,他被聘任为KP3500大口径项目副经理,之后便带着这台特种桩基设备转战辽宁、马鞍山等地,奋战在国家重点项目工地。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后,815队确立了地质立队的发展思路,进行了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确立了地质勘查和岩心钻探的主导地位,向深部找矿发展。2010年,队购入XY-44深孔钻机,但没人敢带这类项目。队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情况下,果断选择史树森来挑这个重担。
由于没有钻探施工经验,XY-44钻机第一次投入使用时,815队从外单位聘请了技术熟练的钻探工开展施工。史树森暗下决心,一定要搞定。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呆在施工现场,穿梭于现场施工的十几台钻机之间,跟班作业。每台钻机的施工工艺和各项参数,他都默记于心,回到宿舍便马上记录下来,认真比较各台钻机的台效,并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了最佳钻进方案。第一个孔完成后,史树森便将自己的施工方案应用到实践中,钻机台效立马提升,就连在一线施工一辈子的老技工都感到惊讶。
通过他的努力,815队第一次成功应用绳索取心工艺,实现单机台效最高、耗能最低,成功打出了该队建队以来的第一深孔,获得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先进机台”称号。
吹尽黄沙始见金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史树森的一贯作风。谈到安徽初选的时候,他说:“我当时没有考虑能不能进入名单,只想尽全力证明自己,不想错过机会?!钡币匀〉谄呙某杉ń刖鋈?,他仍然显得异常平静,但确清楚地感觉到内心的压力。
回队期间,他推掉一切活动,通宵达旦上网搜集相关知识。决赛前,当别的选手看到被他翻得不成形的资料时,都敬佩三分。
钻进岩样比赛中,他发觉按照原定计划7档的速度,根本不可能在规定时间内钻穿10层瓷砖,他当机立断,将速度调整到8档。场下,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遇到的情况和体会告诉队友。
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工作地点永远是不固定的,有时三四个月才能回家一趟,来去匆匆。父亲是队上的老钻探工,今年已经70多岁;女儿刚上初二,家里的大事小情史树森无法顾及。他说:“我既不是一个称职的儿子,也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更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但我无愧于地质事业?!?(张明金 胡海洋 付玲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