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空降快餐联系_夜来香论坛官网,500元快餐4小时不限次数,51pc·mc品茶2024下载

党建领航
热点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领航 - 地勘文化
党建领航
滴滴甘泉映真情
  • 发布日期:2010-07-16
  • 作者:管理员
  • 阅读次数:
  • 分享:

 

——八一五地质队赴滇找水纪实

  

一场历史罕见的大旱从去年入秋以来肆虐着西南大地,河水断流、农田龟裂,千万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面对无情的旱灾,815队积极响应局号召,在省国土资源厅统一组织下,迅速展开支援灾区找水行动,为抗旱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精心部署  迅速行动

331接到赴云南抗旱救灾找水打井行动的通知后,815队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布置会,从其它正在施工的项目工地上抽调精兵力量,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迅速组建由一台GXY-1B钻机、540岁左右年富力强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的“赴云南抗旱找水打井突击队”。通过一天紧急筹划,41,从人员组织到设备配装,全部落实到位,按时出发,在局的统一安排下,连夜奔赴支援灾区。

45,我队抗旱救灾突击队抵达灾区一线,队员们顾不上路途劳累,来不及片刻休息,当即赶往此行任务第一站——弥勒县弥阳镇阿鸟村小明午组,以最快速度组装钻机,寻找接引施工用水,通过两天两夜不间断的紧张工作,47正式开钻施工。

克服万难  首孔失利

我队在局找水打井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下,首孔处于居民生活集中区的半山腰,遇到的施工难度超过队员们的想象。首先是复杂的地层问题。地表遇岩,几乎每隔12米就存在一个溶洞或裂隙,最大溶洞深达7米,在孔深达28米处又遇到容易坍塌的泥页岩,不仅钻进难度大,而且非常费水。其次是施工用水问题,由于开工在即,一开始引用的是一处居民与牲畜共用的水源,离施工点有2Km的距离,随着干旱的进一步加剧,水位急剧下降,落差也迅速加大,施工用水难以送达,再加上溶洞、裂隙等的耗水,施工用水跟不上,队员们在节约每一滴水的同时,只好采用牛驮、马背等原始方式运水,造成施工辅助时间过长,施工进度缓慢。

经过紧张忙碌,58日,第一个水井终于达到设计深度,可当提钻的时候,并没有出现令人兴奋“井喷”的那一幕,队员们拖着30多天的疲惫与辛酸,全部一下子瘫软在地,几乎带着哽咽向队领导汇报了不愿启齿的结果。

勇于拼搏  终显神威

带着队领导的鼓励与期待,面对灾区人民渴望与信任的眼神,队员们很快走出首孔失利的阴影,很快调整情绪,抛去所有的疲惫,立即投入同镇新村赤甸二组水井的施工中。

为了让灾区人民早一天吃上水,打井钻机一直实行“两班倒”,保证钻机昼夜24小时不停快速运转。由于高原反应和水土不服,许多队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班长胡道德因长期连续作战,在一次作业中终于累倒了,在休克中被送往当地条件简陋的卫生院,当他醒来时,很快拔掉瓶中没输完的药液,迅速投入战斗中。

考虑到施工效率和队员的工作承受能力,队决定立即增派力量,从别的项目上立即抽调2名精干人员,不惜一切代价,以空运的方式前往增援,并保证设备配套设施的及时跟进。

救旱如救火,早一天成井出水,就意味着灾区群众早一天吃上甘甜的井水,意味着将群众的损失降到最小。突击队队长李德牛结合首孔的施工教训,每天都考虑着如何解决钻机随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时刻掌握钻机的进度与施工状况,合理调整工艺措施,钻进工序丝丝紧扣,有条不紊,从未因为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复杂问题而延误施工,发挥了钻机的最大效率。

队员们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充分发扬着地质行业的光荣传统,顶住了别的单位在此处施工未出水的压力,边施工边学习借鉴其它单位的成功经验,研究开发增水新工艺新措施,在施工中仅用了8天时间,即完成了第二眼抗旱井的施工,井深近70米,日出水量100吨,远远超出了预期的出水量。在老百姓们一片赞许声和欢悦的氛围中,突击队员们连日来的疲惫和所有的辛酸一扫而光,与彝族同胞相拥而呼,共同畅饮用泪水与汗水浇融的甘泉。

抗旱突击队员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不怕疲劳、团结奋斗,充分发扬了地质队“三光荣”精神,经过50多天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共成井2眼,总进尺近140米,抽水量约110立方米/天,圆满完成了局赴云南找水打井指挥部下达的任务。

815队抗旱队员在危难时刻用实际行动支援灾区,展现了千里驰援、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战斗精神;临危不惧、迎难而上、顽强奋斗的拼搏精神和勇于担当、忘我工作、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他们不畏艰苦、连续作战的行动,洋溢着对旱区人民浓浓的情意,深深感动了当地人民。

 

                           (张明金  供稿)

流量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