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 812队承担了南陵县姚家岭铜铅锌矿普查项目。该项目历时八年,经过该队地质工作者不懈努力,按时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取得了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探明提交了一处特大型锌金多金属矿产地,获得333类铜铅锌资源量155.48万吨,其中锌金属资源量122.08万吨达大型规模,金金属资源量32.247吨达大型规模,铜、铅、银、硫四种矿产资源量达中型规模,矿床总规模为特大型。项目荣获“2010年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FONT>
但是谁能想到,姚家岭矿床是在一个昔日“无矿区”取得的重大突破。
综合研究理出新思路
南陵县姚家岭矿区位于铜陵市东部40公里,铜陵矿集区的最东部,铜陵至南陵近东西向深大断裂带南侧。上世纪50年代起,812队就在此开展普查找矿,没有找到一个中型以上的矿,上世纪80年代,812队又曾先后两次针对岩体接触带和石炭系含矿层位开展过矽卡岩型和层控型铜金矿普查找矿,施工钻探3000余米,均未取得突破,姚家岭一度被认为是一个没有找矿前景的“无矿区”。
1998年起,812队总工程师蒋其胜亲自带领技术人员对该区开展综合地质研究进行再认识,认为姚家岭矿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特别是构造条件十分有利,正处于背斜强烈转折的内缘,化探次生晕Cu、Pb、Zn组合异常显示强,铜铅锌矿化具有分带性,斑岩体隐爆角烁发育,岩体地表还具有“火烧皮”特征,具有斑岩型铜铅锌矿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并与江西冷水坑斑岩型铅锌银矿成矿地质条件类似,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提出了在姚家岭地区开展斑岩型铜铅锌矿普查找矿的新思路,改变以往针对岩体的边部、接触带打钻的找矿思路,改在斑岩体中间设计施工钻孔,在斑岩体中寻找斑岩型铜铅锌矿床。
“无矿区”立项困难重重
然而,时值地质工作的“寒冬”,要在前人断定“无矿区”的姚家岭开展普查,立项、争取经费之难可想而知。1998年底和1999年底,812队两次向主管局提出申请国家资源补偿费项目和地调局大调查项目,蒋其胜提出在姚家岭地区寻找10万吨铜、50万吨铅锌的设想,当时所有专家领导都认为老蒋说得太玄了,没有批准立项。原因很简单:铜陵地区两种传统的找矿模式都搞过了,过去国家在此进行过大量投入都没有结果,如果这次再找不到矿,投入的人力经费必将又“打水漂”。当时为了争取姚家岭工作费用,该队还尝试与地方矿山合作,但都因对方感觉项目“不靠谱”被否决了。
但即便这样,他们还是坚持不放弃,继续坚持搜集依据,2000年时812队一个地质项目都没有,地勘分院工资只发出60%,队上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2万元,在矿区开展了4条激电剖面工作,发现了400多米宽的低阻高极化异常带,又进一步补充了依据。直到2002年上半年,812队向省国土资源厅提出立项建议,终于得到省厅专家领导的高度重视,9月份批准了立项,说起来,从立项建议到最后立项成功,前后经历了4年多的时间。
新思路找矿取得新突破
2002年9月姚家岭铜铅锌矿普查项目被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立项,10月812队地勘分院组建项目组进入矿区开展普查找矿,通过地质填图和物探激电扫面,在姚家岭花岗闪长斑岩体中发现了两条规模较大的激电异常带,2003年9月上钻验证,2004年5~10月分别在26、28、31线发现了主矿体,到2005年10月底,在22~31线之间长约500米,宽约400米的地段内共施工钻孔13个,孔孔见矿,大致圈定铜矿体9个,铜锌矿体19个,获得333类别铜铅锌资源量17.6万吨,伴生金4.8吨,伴生银169吨,其中锌矿达中型矿床规模,是安徽省“十五”期间唯一新发现的矿床规模达中型以上的有色金属矿产地。
2006年,在省厅领导和专家支持下,他们继续向矿区东部开展普查找矿,以200米线距向东部追索控制,又在35、39、43、47、51线连续不断地发现多层厚度较大、品位较高的铜、铅、锌、金、硫矿体,矿床规模由中型不断突破到大型、特大型。
说起在姚家岭矿区主矿带39线见矿,还有一个鲜为人知“三米坚持”的故事,2006年9月,39线第二个钻孔施工已经有2个多月,钻进到697.5米,已超过设计见矿深度,仍然连一点象样的矿体没有见到,正赶上钻孔又出现了孔内事故,现场的机长和编录人员都沉不住气了,再三打电话请示是否能闭孔了,蒋其胜总工几次深入现场察看,分析3902孔岩心,认为从600米后矿化蚀变很强,相邻勘探线已见矿,可能是矿体侧伏原因的影响,深度加大了……,面对同事的质疑和巨大压力,他坚持果断下达指令:不能停,继续向下打!
当钻孔继续向下施工2.5米左右,开始见矿了,钻孔提取的矿心让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惊呆了:居然是一截截亮光闪闪的金属棒?。〈撕罅?0多米,都是富含铜、铅、锌、金、银、硫的矿层,特别喜人。现在看来,如果当时稍有迟疑按设计???,那么姚家岭矿床今天的成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有媒体报道说“三米的坚持成就了一座大矿”,而姚家岭项目组的同志却深知,该矿床的找矿发现是在科学理论加创新思路指导下,以敢于坚持的精神取得的重大突破。
八年勘查终获“聚宝盆”
姚家岭项目普查工作历时8年,从2002年10月开始,到2010年10月野外工作基本结束,完成了钻探54个孔,工作量46662米,以及大量的地质、物探、测量、岩矿测试等多项工作,在姚家岭斑岩体中的捕虏体的上、下接触带,层间破碎带及斑岩体内的裂隙带中,新发现一个以锌、金矿为主的多金属特大型矿床,通过勘探工程控制,共圈定铜铅锌金矿体90个,其中主矿体5个,次要矿体6个,经估算获得333类铜铅锌矿资源总量155.48万吨。其中锌矿122.08万吨,平均品位3.64%;金金属资源量32.247吨,平均品位5.19g/t,另有伴生金17.33吨;铜金属资源量13.31万吨,平均品位0.91%;铅金属资源量20.08万吨,平均品位2.09%;银金属资源量382吨,另有伴生银475.88吨,矿床潜在经济价值达600亿元,为安徽省有色金属行业找到了个“聚宝盆”。
姚家岭特大型锌金多金属矿床的勘查发现,是在省国土资源厅领导和专家以及同仁们的大力支持下,经812队全体人员共同努力结出的丰硕成果。矿床突破了铜陵铜金成矿带传统的找矿模式,是近年来安徽沿江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普查找矿的又一重大突破,是一新的矿床类型,对指导安徽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新一轮的深部和老矿山外围找矿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该矿床的开发对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将发挥重要的资源保障作用。(蒋其胜 朱玲 供稿)